清朝每一代皇帝死后,下一代的皇帝便指派大臣,用編年體纂輯他一代的大事,叫做“實錄”,寫成四部,分貯北平的皇史、乾清宮、內閣和沈陽的崇漠閣。除未入關前的太祖、太宗兩朝別經編纂,更有一種則稱《滿洲實錄》外,從順治到同治都這般辦理。光緒死后,實錄編成,宣統已經遜位,據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只寫成兩部:一在皇史,已不全;一在乾清宮,存第三九七至五九七卷,二百二十一本。實則在溥儀那里還藏著一部(據《書簿簿》)。宣統沒有死,當然沒有實錄,但從遜位后,也曾就在位三年間事,仿照實錄體裁,編成一部《大清宣統政記》。據陶湘前書載,寫本十二冊,存放故宮博物苑文獻館,實則在溥儀那里也還藏著一部,計有七十本(也據《書籍簿》)。
從《滿洲實錄》到《宣統政記》,正是清朝二百九十六年間的全部史料。可是外間向沒有別本流傳,只有《滿洲實錄》曾由遼寧通志館于民十九年(一九三○),委托遼寧省東北大學工廠印刷系影印行世;《宣統政記)曾由遼海書社于民二十一年(一九三二),用鉛字排印行世(作者在長春所讀,便是這一種)。其余歷朝《實錄》,只有劉承干曾在北平故宮博物院傳鈔一分。
滿洲國成立,便動議影印全部《實錄》,以為一種建國之紀念,時為大同二年(一九三三)。后日滿文化協會對于出版,愿任凋查之責。康德元年(一九三四)著手進行,以會長鄭孝胥、羅振玉、榮厚、丁士源、羽田亨、池內宏、水野梅曉組織出版委員會。議決交東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承印,由經理木村省吾委托京都小林寫真制版所主小林忠次郎任攝影,東京單式印刷公司和田助一任制版印刷,文學博士小野玄妙任監督攝影。所據以攝影的,同治以前各帝《實錄》即用沈陽崇漠閣藏本,惟宣宗朝缺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正月至六月七冊、文宗朝缺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七月至九月五冊,當向北平故宮博物院鈔補,其《光緒實錄》和《宣統政記》則用溥儀藏本。康德元年(一九三四)十月二十日,木村和鄭孝胥簽訂契約。日滿文化協會方面更委托評議員王季烈、盛京陵廟事務所趙所長、小野玄妙為執行委員,主持全書的分卷和分帙。十一月中,大體準備就緒。十二月下旬,開始攝影。二年(一九三五)一月下旬,第一帙《滿洲實錄》(滿漢蒙三文合璧繪圖)和《太宗實錄》十三卷十冊出版。三年(一九三六)十二月,全部完成。現在把他列成一表(本節根據水野梅曉《滿洲文化》說,惟表中《德宗實錄》和《宣統政記》兩項是作者補列)。
〖世代廟號〗滿洲實錄(太祖太宗二朝)〖寫本帙數〗二〖冊數〗八〖葉數〗八三四〖影印本帙數〗一〖冊數〗一○
〖世代廟號〗太祖實錄(天命天聰)〖寫本帙數〗四〖冊數〗一三〖卷首〗三〖本文〗一○〖葉數〗二八六〖影印本帙數〗一〖冊數〗一○
〖世代廟號〗太宗實錄(祟德)〖寫本帙數〗一二〖冊數〗六八〖卷首〗三〖本文〗六五〖葉數〗二一五八〖影印本帙數〗二〖冊數〗一○
〖世代廟號〗世祖實錄(順治)〖寫本帙數〗二四〖冊數〗一四七〖卷首〗三〖本文〗一四四〖葉數〗三二四一〖影印本帙數〗三〖冊數〗三○
〖世代廟號〗圣祖實錄(康熙)〖寫本帙數〗一○一〖冊數〗三○三〖卷首〗三〖本文〗三○○〖葉數〗七五四五〖影印本帙數〗七〖冊數〗七○
〖世代廟號〗世宗實錄(雍正)〖寫本帙數〗五四〖冊數〗一六二〖卷首〗三〖本文〗一五九〖葉數〗四一八七〖影印本帙數〗四〖冊數〗四○
〖世代廟號〗高宗實錄(乾隆)〖寫本帙數〗二四四〖冊數〗一五○五〖卷首〗五〖本文〗一五○○〖葉數〗四二二○六〖影印本帙數〗四〖冊數〗四○○
〖世代廟號〗仁宗實錄(嘉慶)〖寫本帙數〗九四〖冊數〗三七八〖卷首〗四〖本文〗三七四〖葉數〗一○五六八〖影印本帙數〗一○〖冊數〗一○
〖世代廟號〗宣宗實錄(道光)〖寫本帙數〗一二○〖冊數〗四八一〖卷首〗五〖本文〗四七六〖葉數〗一五七一七〖影印本帙數〗一五〖冊數〗一五○
〖世代廟號〗文宗實錄(咸豐)〖寫本帙數〗四八〖冊數〗三六○〖卷首〗四〖本文〗三六五〖葉數〗一一○八五〖影印本帙數〗一一〖冊數〗一一○
〖世代廟號〗穆宗實錄(同治)〖寫本帙數〗五五〖冊數〗三七八〖卷首〗四〖本文〗三七四〖葉數〗一三九三七〖影印本帙數〗一四〖冊數〗一四○
〖世代廟號〗德宗實錄(光緒)〖卷首〗四〖本文〗五九七〖影印本帙數〗一一〖冊數〗一一○
〖世代廟號〗宣統政記〖冊數〗七○〖影印本帙數〗三〖冊數〗三○
合計
〖寫本帙數〗七五八〖冊數〗三八七三〖卷首〗四一〖本文〗四三五五〖葉數〗一一一七**〖影印本帙數〗一二一〖冊數〗一二一○
據說《實錄》共印三百部,由溥儀出資三十萬元。原擬概不出售,后因日滿文化協會職員薪水沒有著落,劃出二百部發售,每部作價一千五百元。余存一百部,封存沈陽的文溯閣──藏《四庫全書》的一閣。
對于這件事,實在最熱心的應推羅振玉。在他所著《貞松老人遺稿》中,有一篇《與柯風蓀(劭)學士書》和跋語,節錄于后,由此,印行《實錄》的來歷更可顯明。
玉避地六年矣!邇來抱病逾年,僅存一息,不復措意于人間事。惟尚有一事極不能忘,則二百余年之信史是也。……鄙意能……先將《實錄》、《史稿》由史館早日刊行,此上策也。否則如下走者,雖轉徙余生,生計將絕,而天良未泯,愿盡斥鬻所藏長物,出私資印行。……總裁趙尚書(爾巽)世受國恩,請以鄙意轉達。若不以為誕,五定趨趕國門,面商此事。五往者矢于神明,莽卓尚存,此身不忍入春明,今為此事渝盟,不悔也。……
此書發后,未得報章。復移書寶沈庵宮保(熙),并告以先由予捐寫官之費三萬金。乃趙謂國史未刊行,《史稿》不能只字流出,拒之甚嚴。越數年,趙以館用匱,乞劉翰怡京卿(承干)助。予告劉,當以傳寫《實錄》邀之。趙立許可,但云不可告羅參事,彼前以是請,未允也。及鈔成,訛奪甚多,無從勘正。及滿洲舊邦新造,予函商亡友內藤湖南博士,極贊同。及兩國創立文化協會,遂議決刊行。顧中間阻尼百出,蜚語橫生。又德宗、今上兩朝不在豫算之內,乃由予先倡捐萬二千元,會中諸君贊之,乃勉強告成。(《后丁戊稿》六十四頁)
振玉在滿洲國,又曾捐資影印《孚惠全書》。這書匯載清初撫賑詔令,系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所纂輯,寫本凡六十二冊。影印本十二冊,裝成兩帙,康德三年(一九三六)終印成。
清代皇族的家譜,叫做“玉牒”。規定每隔十年一修,也照實錄寫成四部,分藏北平的皇史竊、乾清宮、內閣和沈陽大內。自從宣統遜位,久經失修。滿洲帝國成立,由宮內府大臣熙洽等發起重修,改稱“宗譜”,并付印行。事得溥儀嘉許,并給與費用。從下面所錄熙洽等所作序文,便可知其經過:恭修愛新覺羅宗譜序
漢司馬遷世典周史,習聞掌故,所撰《史記》十表,于周之譜牒,與記傳相發明。然其諸王與王子侯表,皆離而不屬,難于考見世次。《唐書》有宗室世系表,而玄宗以后,諸王不出閣、不分房之子孫,皆缺而不書。《宋史》亦列宗室世系表,所記支子而下,各以一字別其昭穆,而宗正所掌,有牒有籍、有圖有譜,以敘其系而著服屬之遠近,故其表載各房之子孫,視歷代為最多,足為后來之法。我朝纂修玉牒,始于順治八年。嗣后每越十年則續修一次,開館舉行,典禮隆重。定顯祖以下之子孫為宗室,興祖、景祖之子孫為覺羅。宗室載入黃檔,覺羅載入紅檔。玉牒之內,帝系自為一帙。凡宗室覺羅生卒年月,以及出身之有無、爵秩之升黜,以直檔詳記之。至其世次輩分,則備錄于橫檔中,橫檔即今之橫表。意至周,法至善也。辛亥國變,三次停修。大懼宗族之離析、世系之失考、支派之無稽,上無以副敬宗收族之盛心,下無以解數典忘祖之至誚,馴致莫名服屬,誤為婚煙,昧厥本源,視同陌路。族之明達,然傷之。以官修玉牒,舉辦無期,不如變通舊章,改為私辦。易玉牒之名為宗譜,省繕寫之勞而印行。昔以尊藏金匱,為敬禮之原;今以傳布人間,示親疏之誼。因于康德二年(一九三五)春,合詞上聞,仰蒙嘉許。當與宗人府宗令貝勒載濤,往復商榷。于北京、盛京分設愛新覺羅修譜處,族人中有熱心此舉者,分別擔任調查戶口之增減、人事之推移。在北京總其成者,為宗人府理事官樸厚,副理事官鐘繼、溥瀛;在盛京總其成者,為禮部主事斌、滿洲炭礦會社監事金松喬、奉天維城學校校長慶厚。于是三十年來同族之事實,十有八九,得所據依。先仿照玉牒格式,恭畫帝系圖,次記錄列圣列后之大事,以妃嬪皇子皇女附,名曰《星源集慶》。并由盛京皇宮請出光緒三十三年分玉牒,鳩工照錄成帙。乃變更成式,將直檔所記者,統行編列檔表之內,復以此次新調查者繼續添入。事閱兩年,始見告成。雖續添者不無遺漏,而同族人士藉以因流溯源,報本追遠,當思何以承先澤、啟后昆,爭相奮勵濯磨,庶幾葛ぱ庇其本根,而枝葉有蕃衍盛大之美,是則臣等恭修宗譜之本意也夫。
康德四年(一九三七)十二月,勛一位宮內府大臣臣宗室熙洽、勛一位宮內府顧問臣宗室寶熙謹序。
本書印成,共裝八冊,積高約半公尺。用天干分注冊面,甲、乙、丙、丁為宗室宗譜(即玉牒的黃檔),戊、己、庚為覺羅宗譜(即玉牒的紅檔),《星源集慶》另為一冊。
清朝皇族命名,表明輩分,雍正一代用“胤”字,乾隆一代用“弘”字。乾隆又為其子孫預定八個字──“永綿奕載溥毓恒啟”,咸豐續定四字──“熹閩增祺”。這次修譜,溥儀又定十二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