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藏書,可說有三部分:一是尚書府,但很少;一是宮內府,為數很多;一是內廷,為溥儀所私有。現在光說內廷藏書。
內廷藏書,曾見目錄四本。第一本題《書籍簿》,第二本至第四本題《書目簿》。凡《書籍簿》所列叢書等書,都只記一個總名,其中包含的每一種書,另行記入《書目簿》。其第二本又曾見同式一本,故可推知這種圖書目錄當有兩份。又《奎堂詩存》的一種,下注“移入日本書籍簿”,故更可推知日本圖書另有簿錄,但原書目卻沒有發見。這種圖書目錄,沒有分類,沒有完全注明版本,也只有極少數注明撰人姓名,便是書名也很多錯落,怕是司房中無知識的人所編寫。但其中大多數注明來源和收進年月日,還可由此發現多少可以注意而有趣味的資料。
我曾把全部書目試數一過,連復本計算(復本也不少),共計八百二十余種、三萬四千五百余冊。
我又曾把全部書目試為分析,發現溥儀對于清代列帝所編纂、所審定、所刊刻的書籍,似乎很有意思搜集,約如下表:
(一)御制
順治文集、《勸善要言》
康熙文集、詩集、《幾暇格物編》、《數理精蘊》、《耕織圖解》、
《避暑山莊詩》、《千叟宴詩》
雍正文集、詩集
乾隆文集、詩集、《日知薈說》、《日知薈說講義》、《盛京賦》、
《全韻詩》、《避暑山莊圖詠》、《古稀說》、《棉花圖》、《評鑒闡要》
嘉慶文集、詩集、《清寧合撰》、《嗣統述圣詩》、《全韻詩》
道光文集、詩余集
咸豐文集、詩集
同治文集、詩集
光緒文集、詩集
附醇賢親王《修齊俚言》
(二)御纂
《性理精義》、《周易折中》、《詩義折中》、侏子全書》、《醫宗金鑒》、《分類字錦》、《內則衍義》、《日講書經解義》、《日講禮記解義》、《日講春秋解義》、《日講四書解義》、《承華事略補圖》
(三)御選
《估文淵鑒》、《唐宋文醇》、《唐宋詩醇》、《全唐詩》、《唐詩》、《四朝詩》、《宋詩選》、《金詩選》、《元詩選》、《歷代詩余》、《悅心集》、《經海一滴》、《語錄》
(四)御批
《歷代通鑒輯覽》、《資治通鑒》
(五)御定
《歷代記事年表》、《執中成憲》、《群芳譜》、《七政四余萬年書》、《佩文齋詠物詩選》、《仰奏約選》、《康熙字典》、《資政要覽》、《淵鑒類函》、《詞譜》、《曲譜》
(六)欽定
《十三經注疏》、《七經》、《皇清經解》、《書經傳說匯纂》、《詩經傳說匯纂》、《春秋傳說匯纂》、《書經圖說》、《孝經衍義》、《歷代職官表》、《明鑒》、《古今儲貳金鑒》、《皇清職貢圖》、《大清一統志》、《皇輿圖》、《燃河志》、《盛京通志》、《日下舊聞考》、《律呂正義后編》、《授衣廣訓》、《授時通考》、《選擇歷書》、《萬年書》、《月令輯要》、《熙朝雅頌集》、《古香齋十種》、《佩文齋書畫譜》、《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同文韻緲、《葉韻匯輯》、《石渠寶笈》、《西清續鑒乙編》
(七)歷朝詔令
《十朝圣訓》、《圣祖仁皇帝圣訓》、《康熙皇帝遺訓》、《殊批諭旨》、《圣諭廣訓》、《圣諭廣訓直解》、《圣諭像解》、《圣祖仁皇帝敕選六諭衍大意》、《孚惠全書》
(八)歷朝記錄
《滿洲實錄》、《大清歷朝實錄》、《大清宣統政記》、《康熙政要》、《嘉慶三年太上皇起居注》、《皇朝開國方略》、《滿洲編年記勤、《東華錄》、《貳臣傳》、《逆臣傳》、《清皇室四譜》、《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圣祖仁皇帝六旬萬壽盛典》、《南巡盛典》、《悻魯盛典》、《星源集慶》、《皇朝三通》、《皇朝續文獻通考》
(九)法典
《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圖》、《大清會典事例》、《律例圖說正編》、《大清律例匯輯便覽》、《皇朝禮器圖式》、《西清儀仗譜衣服譜武備譜樂器譜儀器譜祭器譜》、《重訂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皇朝詞林典故》、《殿閣詞林記》、《清謚法考》、《皇清帝典簡明冊》、《金吾事例》、《國朝宮史》、《宮中現行則例》、《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
(十)滿洲文
《滿文字母注音法》、《清文匯書》、《清文補匯》、《滿漢文論語孟子》、《增訂清文鑒》、《勸善要言》、《滿漢合璧四書集注》、《初學必讀》、《重刻清文虛字指南編》、《滿漢字清文啟蒙》、《清語指要四種》、《清漢對音字式》
按之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所載,蓋已得十之**。陶湘好收藏殿版書和明版書。據說曾有常熟毛刻和閔刻兩批售給溥儀,作價三萬八千元。我便把陶氏書目《民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作》和內廷書目對校,得知內廷藏毛刻如下:
《十三經注疏》二匣計一百零一冊,《十七史》六匣計二百七十六冊,天如批點《南史》一匣計三十六冊,《陸狀元增節音注精議資治通鑒》一匣計五十二冊,《李善注文選》一匣計二十冊,《元人十家集》二十四冊《陶目作《元名家集》十種》、《元人四家集》八冊(陶目作《元四家集》四種)右二種共一匣,《列朝詩集》一匣計三十二冊,《唐人選唐詩》十二冊《陶目列八種》、《唐詩記事》二十四冊右二種共一匣,《陸放翁全集》六種一匣計三十四冊,《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匣計六十冊《唐人三集》八冊(陶目作《唐人詩集》三種)、《唐人四集》四冊(陶目作《唐人詩集》四種)、《唐人五集》十冊(陶目作《唐人詩集》五種)、《唐人六集》十二冊(陶目作《唐人詩集》六種)、《唐人八集》十二冊(陶目作《唐人詩集》八種)、《唐高僧集》十四冊右六部共一匣,《詩詞雜俎》八冊(陶目列十六種)、《中州集》附《樂府》十冊、《鐵崖樂府》附《樂府補遺》六冊(陶目與以下《復古詩》及《麗則遺音》合稱《楊鐵崖三種》)、《詞苑英華》十六冊《陶目列七種》、《馮定遠全集》三冊(陶目列四種)、《復古詩》一冊(陶目作《俊古詩集》)、《松陵集》四冊、《屈陶合刻》七冊、《麗則遺音》三冊右九部共一匣,《宋名家詞六十一種》三十二冊共一匣,《七經讀本》八函計五十冊(陶目作《四書六經讀本》七種),《九正易因》全函計六冊,《童子問》全函計四冊(陶目作《毛詩童子問》),《說文真本》全函計七冊(陶目作《說文解字》),《漢隸字源》全函計六冊,《史記索隱》全函計四冊,《五代史補、闕文》全函計一冊,《吳郡志》上下函計十二冊,《中吳紀聞》全函計二冊,《孔子家語》全函計三冊,《大學衍義補》四函計二十四冊,《昨非庵日纂》三函計二十四冊,《蘇米志林》全函計三冊,《本草經疏》二函計十四冊(陶目作《神農本草經疏》),《二如亭群芳譜》四函計十六冊,《滑耀編》全函計八冊,《山居小玩十種》全函計八冊,《楚辭》全函計六冊(陶目作《楚辭箋注》),《文丹淵集》上下函計十二冊,《雞肋集》上中下函計十六冊,《蘇門六君子文粹》上中下函計十六冊,《忠義集》全函計二冊(陶目列二種),《牧潛集》全函計二冊,《云林集》全函計一冊(陶目作《云林題畫詩附逸事》),《滄螺集》全函計一冊,《確庵文集》全函計四冊(陶目作《陳確庵文稿》),《玉臺新詠》全函計四冊,《唐僧弘秀集》全函計四冊,《郭樂府集》上下函計十二冊,《唐詩類苑》八函計六十四冊,《江東白苧集》全函計四冊,《六十種曲》六函計一百二十冊,《津逮秘書》十五集二十函計一百四十二冊
統共五百四十三種,陶目計列五百四十八種,所缺蓋為《汴游錄》、《深牧庵日涉》、《南歸錄》、《唐人詩集》二種、《浣花集》等五種。
內廷藏閔刻如下(據《書目簿》):
第一函八冊《易傳》(陶目作《東坡易傳》)
第二函八冊《書傳》(陶目作《東坡書傳》)
第三函四冊《詩經》
第四函四冊《詩經》《讀風臆評》
第五函八冊《周禮》《考工記》《檀弓》(此二書與《蘇氏孟子》,陶目作《三經評注》)
第六、七函十四冊《左傳》
第八函六冊《公羊傳》
第九函六冊《谷梁傳》
第十函八冊《四書參評》
第十一函二冊《孟子》(陶目作《蘇氏孟子》)右經類計十一函,共六十八冊(按共計十三種,比較陶目,缺少《春秋胡安國傳》、《四書捷度》、《繪圖孟子》、《草韻辨俗》等四種)。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函二十六冊《史記鈔》
第十六、十七函二十四冊《史記纂》
第十八、十九函十一冊《五代史鈔》
第二十函六冊《國語》
第二十一、二十二函八冊《戰國策》
第二十三函三冊《晏子春秋》右史類計十二函,共七十八冊(按共計六種,比較陶目,缺少《皇明將略》一種)。
第二十四、二十五函十冊《管子》
第二十六函八冊《韓非子》
第二十七函七冊《孫子》、《吳子》、《孫子參問》
第二十八函八冊《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太公六韜》(此七書陶目作《武經七書》)
第二十九函五冊《兵垣四編》六卷《黃帝陰符經》、《孫子》、《黃石公素書》、《吳子》、《海防圖論》(陶目標“胡宗憲”)、《九邊圖論》(陶目標“許論”)
第三十函八冊《呂覽》
第三十一、三十二函二冊《淮南鴻烈解》
第三十三、三十四函八冊《世說新語》
第三十五、三十六函十二冊《初潭集》
第三十七函四冊《枕函小史》(陶目分列《蘇長公譚史》、《米南宮譚史》、《艾子雜說》、《悅容編》、《癖顛小史》)
第三十八函五冊《東坡志林》
第三十九函八冊《虞初志》
第四十函四冊《弈藪》
第四十一函四冊《老子道德經》
第四十二函八冊《老子》、《莊子》、《列子》(陶目作《三子音義》)
第四十三函六冊《解莊》
第四十四函八冊《南華經》
第四十五函五冊《楞嚴經》
第四十**十七函十冊《楞嚴經》
第四十八函三冊《維摩詰經》
第四十九函五冊《圓覺經》、《金剛經》、《心經》
右子類計二十六函,共一百四十六冊(按共計四十二種,比較陶目,缺少《湘煙錄》一種,多出《孫子》、《吳子》等兩種)。
第五十函六冊《楚辭》王逸《楚辭章句》(陶目無“王逸”兩字)
第五十一函七冊《曹子建集》、《陶靖節集》
第五十二函七冊《王摩詰集》、《駱賓王集》
第五十三函七冊《韋蘇州集》、《孟浩然集》
第五十四函七冊《孟東野集》、《李長吉歌詩》(陶目作《李長吉集外集》)第五十五函六冊《李詩選》、《杜詩選》、《杜律》、《韓文》
第五十六函(按《書目簿》原缺載此一函)
第五十七函七冊《柳文》(陶目作《柳文鈔》)
第五十八函五冊《歐文》(陶目作《歐文鈔》)
第五十九函七冊《蘇老泉集》
第六十函四冊《蘇文嗜》
第六十一、六十二函十一冊《蘇長公合作》
第六十三函六冊《東坡文鈔》
第六十四函八冊《東坡文選》
第六十五函八冊《東坡蜜語》
第六十六函四冊《蘇長公表啟》
第六十七函七冊《蘇文忠公策論選》
第六十八函四冊《東坡禪喜集》
第六十九函四冊《蘇長公小品》、《李空同詩選》
第七十函六冊《李氏焚書》
第七十一函六冊《秦漢文鈔》
第七十二函二冊《選表》(陶目作《文選后集》)
第七十三函八冊《選詩》
第七十四函八冊《選賦》
第七十五、七十六函十四冊《文選尤》
第七十七函七冊《尺讀雋言》、《絕祖》
第七十八函八冊《古痔歸》
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函十八冊《唐詩歸》
第八十二函六冊《唐詩廣選》
第八十三函五冊《唐詩絕句類選》(陶目更標“附總評人物”》、《唐詩艷逸晶》《陶目分列《名嫂集》、《香奩集》、《觀妓集》、《名花集》)
第八十四函四冊《會稽三賦》、《詞的》
第八十五函九冊《花間集》、《草堂詩余》
第八十六函四冊《文心雕龍》
第八十七函八冊《文致》
第八十八函六冊《詩刪》
第八十九函二冊《紅拂傳》
第九十函《邯鄲夢》(按《書目簿》原缺載冊數)
第九十一函四冊《琵琶記》
第九十二函三冊《會真傳》(陶目作《會真記》)
第九十三函四冊《西廂記》
第九十四函四冊《明珠記》
右集類計四十四函,共二百四十二冊(按共計五十六種,比較陶目,缺少《韓文鈔》、《蘇文忠公文選》、《文選瀹注》、《唐詩選》附《詩韻輯要》、《匯釋備考》、《唐音》、《艷異編》、《董西廂記》、《牡丹亭》、《南柯記》、《紅梨記》、《繡襦記》、《幽閨記》等十四種,多出《東坡文鈔》一種。唯因第五十六函缺載內容,不能斷定究和陶目有若何實際之出入)。按《書籍簿》載:“閔刻書由第一函至第十四函,共計五百四十八本。”《書目簿》載全書細目,惟因第五十六函缺載書目和冊數、第九十函缺載冊數,故如上所錄僅得五百三十四本。又《書籍簿》更另列閔刻《選詩》上下函,計八本,這是第七十三函的復本了。除此之外,我又把其他注明版本和寫本的,條列如下:宋監本《周易正義》、宋本《廣韻》、宋本《玉篇》、影宋本《陸宣公全集》、影宋本《四史》、影元本《論語》、明本《邵子全書》、明版棉紙《六朝詩集》、明版《世德堂刻六子》、明版《埤雅》、明版《黃帝內經》、明版《詩學大成》、明版《武侯論貴賤賦》、明版《由醇錄》、重刻明成化本《東坡七集》、洪武本《程雪樓集》、孫刻《續古文苑》、怡府版大字《四書集注》、殿版《易經》、《書經》、《詩經》、《禮記》、《春秋》、開花紙《七經》、仿宋大字《四書》、開花紙仿宋《四書》、《性理大全》、開花羅紋紙《杜詩提要》(上述“御制”以下諸書,可說都是殿版,這里不再復列)。寫本《漁樵問答》、《吉林通志》、《素書新解》、《詩經講義》、《四次訪鄰志》、《春秋義》、《采摭經義》、《中庸學撮要》、《西陲要略》、《西陲釋地》、《翠華備覽》、《女箴篇目》、《存樸堂繡像全譜》、《陳曾壽詩稿》、《道經》、《三合便覽》、《推背圖》、《帝鑒》、《古文便覽》、《睢園將軍手寫說詩解頤》、《丁巳聞見錄》(上述“御制”以下諸書中寫本附記如下:《光緒御制詩文》、《古今儲貳金鑒》、《熱河志》、《石渠寶笈》、《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滿洲編年記要》、《皇清帝典簡明冊》)。內廷藏書中,有幾部叢書,除上述《古香齋十種》、《津逮秘書》、《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六十種曲》外,為宋《儒學警悟》七集、《百川學海》、《喜詠軒叢書》、《涉園墨粹》、《四部叢刊》、《古書讀本》、《四部備要》、《知不足齋叢書》、《遼海叢書》、《劉沅全書》、《稗海》。
至內廷藏書來源,可分為三項:一是溥儀舊有,從天津運來;二是陸續收購;三是各方呈進,例如劉錦藻進所纂《續文獻通考》,曾得溥儀題給匾額的獎勵,錦藻還有一個謝恩折子:
頭品頂戴前內閣侍讀學士臣劉錦藻跪奏,為叩謝天恩恭折仰祈圣鑒事。十二月二十日,猥以臣子承干奏進臣所纂《皇朝續文獻通考》,由前學部郎中臣王季烈寄到蒙恩賞給“殫見洽聞”匾額一方。臣錦藻當即恭設香案,東望叩頭,謝恩祗領。伏念臣草茅弱質,蒲柳衰姿。循崦嵫而顧影,老學無成;昧宛委之秘藏,晚聞滋愧。研幾忍古,識限區陬;勤志服知,目窮句錄。惟是征文考獻,稍酬炳燭之微明;揚烈覲光,竊比引皇之初意。乃蒙恩燾曲被,宸翰遙頒。拜嘉有曜,瞻奎璧而分輝;循分逾涯,戴泰山而知重。庶幾傳諸州尚阝,興多士稽古之風;昭示昆仍,作累世教忠之范。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折具謝,伏乞皇上圣鑒。謹奏。宣統二十五年(一九三三)十二月二十一日。而他的兒子也有一個請安折子,文曰“頭品頂戴候補內務府卿臣劉承干跪請皇上圣安”。
自從溥儀出走,滿宮無形開放,宮中圖書散出很多。尚書府和宮內府所藏都鈐有圖記,內廷所藏沒有圖記,下列各書比較名貴,在這里特為記出:《太祖高皇帝老檔譯稿》二本一為卷之一,丁未至癸丑,計二十頁;一為卷三,丁已天命二年正月至七月,計十七頁。都用朱印直行紙精繕,每面六行,每行二十二字。黃紙裝訂。書內夾有黃紙長簽,并行書“賜進士出身前翰林院侍講學士盛京陵廟承辦事務處總務員兼辦譯檔房翻譯事務臣文華恭譯,盛京陵廟承辦事務處譯檔房繕寫員臣張英符恭繕”。《德宗景皇帝實錄》二本一為卷一百六十四,光緒九年六月;一為卷一百六十五,光緒九年七月。都用朱印直行格紙精繕,用朱圈句讀,紅綾裝釘。《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本一為卷十至十二,一為卷二十三至二十四。石青絹裝。黃絹題簽,楷書“宋版內經素問”。封面前后頁里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首頁右上方鈐“天祿繼鑒”方印、“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印,末頁左上方鈐“天祿琳瑯”方印。此外每本首頁有“婁東”、“掃花庵鑒賞”,尾有“王時敏印”、“煙客氏”、“拜天士”各印,和《天祿琳瑯書目續編》卷五第十三頁所載相符,原是太倉王氏藏本。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二本一為卷六,一為卷七。黃絹裝。黃絹題簽,楷書“六子纂圖互注”。封面前后頁里及首頁、末頁前后鈐印都和《黃帝內經素問》相同。此外,每冊首有“謙牧堂藏書記”印,和《天祿琳瑯續編書目》卷五第十二頁所載相符。
《重校唐文粹》二本一為卷三十四至三十六,一為卷九十八至一百。錦裝。黃絹題簽,楷書“唐文粹”。書內前后襯頁鈐印同前述二書,惟印的面積較小。首頁、末頁鈐印也同前述二書,惟末頁左上方多“乾隆御覽之寶”一印。又,前一本首頁右下方有“子佩氏”白文方印。后一本后序一頁系倒裝,題“寶元二年嘉平月殿中侍御史吳興施昌言敘”。
至殿版書更多,我一次進宮中警衛臥室,便見案頭有巨書一本,正是殿版開化紙《御批通鑒輯覽》。據《記事簿》載:
康德三年(一九三六)三月二十一日,嚴宗淵傳:“近侍處進內幾個人包書,用桑皮紙包好,外粘書簽。書簽用白紙。”
三月二十二日,嚴宗淵傳:“近侍處預備書簽。惟《圖書集成》書簽須用黃綾,里外一樣,其余用白紙。”這又可見內廷藏書在何時并在怎樣情形下,由溥儀親自指示辦理。
據說內廷圖書是袁金鎧幫溥儀收集的。北平隆福寺街有一家書鋪,叫做東來閣,在沈陽設著一家分鋪。長春原沒有這種書鋪。因為袁金鎧的誘導,東來閣也在長春設著一家分鋪,準備和宮中交易。不過現在看《書籍簿》收進的書,大多數是在康德四、五年(一九三七、一九三八)以前,或許后來溥儀對這事也就厭倦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