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每天在宮中的生活怎樣呢?很難具體的描寫。恰好找到一本溥佳的日記,溥佳是溥儀的侍衛官,常和溥儀在一起,看溥佳的行動,也就可知溥儀的生活。
康德七年(一九四○)一月四日十時正上班,照例事務后,一時余上去侍膳、推手、打球,故覺乏累異常。
四月二日正午還殿,即上去,閑談后侍膳。又至前樓看魚臨帖,并賜夕ハコ(按,這是淡巴菰的譯音,便指卷煙)多半筒(阿大斯[按,“阿大斯”乃指半打,是HalfDozen的譯音])。四時,退下。
四月十五日一時半,上去侍膳后,看《推背圖》。人事循還,一治必有一亂,豈有月常圓之理耶?不過一臺戲耳,一笑視之可也。三時半,退下。
四月十八日一時散朝,即上去侍膳,談諸丑眾獸之事。三時,退下。
四月二十二日一時許上去,侍膳后,上修理(按,是眼鏡)予任ツヤリ(按,是通譯)。二時余,退下。
四月二十四日一時上去,侍膳后,練拳。三時,退下。
五月八日一時余上去,曬太陽,又赤背練拳。侍膳后,賞舊皮鞋二雙。當此物資將罄之時,實不無小補。二時許,退下。
五月二十九日二時余上去,侍膳后,雨中閑步。后看地圖([按,這是歐羅巴的譯音]),三時四十五分退下。
十二月四日過午上去,先練習滑冰。侍膳后,吉岡上去,又同上及吉滑冰,稍入門徑,然因年歲關系,笨多多矣。三時半,退下。
十二月二十五日七時半進宮。八時四十五分,上去侍洋膳。為圣誕節而不說穿,亦矛盾成趣。
溥佳日記后,又有“日記專用語義疏”幾項,其第十項解釋上引第一條中“照例事務”道:“照例事務者,即每日十時半到前樓去樓上,再引導上至后樓,有時帶領覲見。正午侍上還殿后,告大臣等散朝。”文中“前樓”是指緝熙樓,“后樓”是指勤民樓,“還殿”是指同德殿。然日記中載“照例事務”的地方很少,足見溥儀臨朝聽政也是難得之事。
溥儀向有晏起的習慣,民十七年(一九二八)在天津時,鄭孝胥“二月初六日進呈”詩二首之一說:
我皇出狩雖在外,治術精研逮閑暇。一朝復辟貴有備,嘗膽臥薪無日夜。茍能裘衣仍待旦,銳氣已足震華夏。惰慢邪僻期盡除,當使周宣避三舍。(《海藏樓詩》卷十一,頁十八)便為針砭溥儀晏起的壞習而作。然而溥儀到了滿洲后,仍沒有糾正。據說,通常是上午十時至十二時間才起身,下午三時至五時間才進午餐,夜餐總在十時以后,到上午二三時才就寢。所以如果第二天早上要有甚么約會或典禮,常在隔夜關照侍從要早早叫醒他。下面兩段記錄,正是確實的起居注:
康德二年(一九三五)十二月四日下午十點,嚴宗淵傳:“明日早九點,與樓上通電話,多打幾次。號碼三四一三八、三四一五四。”(《記事簿》[按,“三四一三八”是緝熙樓上西前間電話,“三四一五四”是西套間電話])
康德五年(一九三八)二月十七日夜內二時五十分,嚴宗淵電話傳:“明晨九時(按,實在應說今早)往樓上打電話,三四一四一。”(《傳差草記》第十八冊[按,“三四一四一”是緝熙樓上廊子電話])
光從文字看,夜間十點和二時五十分還在傳話,已可見溥儀就寢之晚;而到早上九時還要打電話,更可見溥儀起身之晚。下列一段記錄,則又是表示溥儀平日的晏起:
康德五年(一九三八)二月十八日上午九時五十分,陳曾矩請假銷假,十二時十分見。(《記事簿》)
人家早上九時五十分就來,而溥儀直到中午十二時十分接見,他的晏起更可說是信而有征了。
溥儀每天在宮中做些什么事,也可在下面幾條記錄中得知大概:
康德二年(一九三五)十月二十四日吳效周傳:“查茶房家具,如有破壞損傷,即注帳上。”
十一月十八日曹裕光傳:“茶膳房發單,不必每日送伊室內。如伊要看時,派人至司房要。”
十二月七日曹裕光傳:“嗣后單據粘存簿發單上,何人買的物品,將名字寫于單上。”
康德三年(一九三六)一月四日上交戶口報告表,并諭:“外間要時,即付給。”(以上《記事簿》)
康德三年(一九三六)二月十四日吳天培傳:“太監張德潤補殿上,月例飯銀均照殿上例。”
三月十八日吳天培傳:“勵強開除。”
五月十日(毛)永惠奉諭:“二格格跟來太監一名、媽媽一名,下廚房預備飯食,照外邊飯銀例,每月七元。”
七月二日吳天培傳:“罰茶房茶役雙長慶、周長端、周春祥,各罰一個月月例。”
七月十九日(毛)水惠奉諭:“賞還茶房茶役周長端、雙長慶、周春祥各半個月月例。”
十二月十日上傳:“每月賞德水媽五十元,停止。”
康德四年(一九三七)七月十七日李長安傳:“罰洋膳房廚役于清和三元,因點心內有蒼蠅腿。”(以上《上傳賞罰簿》)
康德七年(一九四○)十一月十一日傳諭:“早晨買物,用(汽)車一次,余用馬車。”(《毓崇日記》)
這些分明是一個管事或主婦該做的事,而現在卻由做皇帝的溥儀躬親料理指揮,也可反證溥儀的皇帝決沒有萬機待理,正是太過清閑,因有如此心情及于瑣事了。或許這也是摹仿他的祖先,像《宮史》所載,康熙和乾隆諸帝對于宮中事務都是巨細必親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