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夫人即命侍女紀離容,徑到扶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來以授徹也。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六字依《廣記》補。元光明曜,真華煒煥。云:“青真小童問訊弟子阿昌言:向奉詣《廣記:使。絳河,攝南真七元君,檢校群龍猛獸之數,事畢過門受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不意天靈至尊,乃復下降于臭濁中也。不審起居比來二字依《廣記》補。文瀾閣本二字在起居上。如何?二字《廣記》倒。侍女紀離容至,云:尊母此字依《廣記》補。欲得金書秘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四字依《廣記》補。輒封一通付信曰:二字依《廣記》補。徹雖有心求慕,實非仙才。詎宜以此術傳泄于行尸乎?阿昌近在帝處,見有上言者甚眾,云:山鬼哭于藂林,孤魂號于絕域,《類說》絕作異。興師旅而族有功,忘賞勞而刑士卒。縱橫白骨,煩藏本:奢。依《廣記》改。擾黔首,**酷自恣,罪已彰于太上,怨已見于天氣。囂言互聞,必不得度世也。真尊見敕,不敢違耳?!蓖跄感Α稄V記》:嘆。曰:“言此子者誠多愆,《廣記》:然。屬下讀。帝亦不必推也。夫好道慕仙者,精誠志念,齋戒思愆,輒除過一月;克己反善,奉敬真神,存真守一,行此一月,輒除過一年。徹念道累年,齋亦勤積,《廣記》:矣。屢禱名山真靈,愿求度脫,校計功過,殆以相掩。但自今已去,勤修至誠,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復奢**暴虐,使萬兆勞殘,冤魄《廣記》:魂。窮鬼,有被掘之訴,流血之尸,忘功賞之辭耳?!?/p>
于是上元夫人離《廣記》:下。席起立,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仰天向帝而祝曰:“九天浩洞,太上耀靈。神照玄寂,清虛朗明。登虛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誠。役神形辱,安精年榮。授徹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梢圆教?,可以隱形,長生久視,還白留青。我傳有四萬之紀,授徹,傳在四十之齡。違犯泄漏,禍必族傾。反是天真,二句依《廣記》補。必沉幽冥。藏本沉下有于字,依《廣記》刪。爾其慎禍,藏本:必慎其禍。依《廣記》改。敢告劉生。爾師主是《廣記》有真字。青童小君,太上中黃道君之師真,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也。姓延陵,名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官以青真小童為藏本:之。依《廣記》改。號。其為器也,環朗洞照,圣周萬變。元鏡幽鑒,才為真雋。游于扶廣,權此始運。宮館元圃,治仙職分。子存師君,從爾所愿,不存所授,命必傾隕?!薄稄V記》:淪。上元夫人祝畢,乃一一手指所施用節度,以示帝焉。以字焉字,并依《廣記》補。
第一篇,有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
第二篇,有六丁通真遁虛玉女之菉。
第三篇,有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
第四篇,有左乙混沌東蒙之文。
第五篇,有右庚素收攝藏本:撮。依后文改。殺之律。
第六篇,有壬癸六遁隱地八術之方。
第七篇,有丙丁入火九赤班紋之符。
第八篇,有六辛入金致黃水月華之法。
第九篇,有六己石精金光藏影化形之方。
第十篇,有子午卯酉八稟十訣六靈威儀。
第十一篇,有辰戌丑未地真曲素之訣,長生紫書三五順行。
第十二篇,有寅申巳亥紫度炎光內視中方。
凡十二事都畢,因復告帝曰:“夫五帝者,方面之天精;六甲者,藏本及《廣記》并無此字,俗刻本有之,應考。六位之通靈。太陰有潛空之妙,遁靈履機之神,秋含春挺,千真之生。動則寂應成波,靜則川陵緬平。所以毫末不移,浩岳可傾赫哉!太陽之招神,策萬靈而驅馳,六戊飛而神暢。天光因景以揚暉,西鄉激電而砰磕,東桑空震以成雷。蓋陽靈之昺赫,實九天之元威。左乙混洞,萬物始通,陽微其升,蒼暉應龍。輕云揚景,飆胎潛風。神妙集于有宅,真感應而必鐘。萬春回始,是為東蒙。右庚素秋,斂散聚氣,攝萬神而我役。白虎動以彭勃,少女起而通真。延九天之眄視,金精地靈,來為身衛。馘彼邪惡,故稱攝殺之律。壬癸六遁,沉淪無根,藏蔽萬鋒,移行邱山,隱地匿影,崩流塞川,八術六奇,萬勝常全,佩我六遁,久視長存。丙丁入火,凌煙云漢,九赤龍書,翳蔚朗煥。爾用斑符,致千靈以朝謁;乃由丙神,回丹火以沖散。炎光上術,妙乎異觀,六辛入金,飛害銷磨。致日精,得陽光之珠;求月魄,獲黃水之華。能致八石之靈菌,能引扶桑之丹霞。酣云漿于丹庭,騰碧川于元河。其用少矣!有益蓋多。佩此六辛,必造我家。六巳石精,金液流光,變化萬端,千載孰當!佩我六巳,易形游行,長生畢天,無復始終。玄哉已書,甚要難沖,子午卯酉,大神四界,方面峙鎮,八稟十訣。降靈之來,必由齋祭。萬事取成于精慎,千神求通于此術。知我名字,天人可致。丑辰未戌,地真之符。游行五岳,當用紫書。曲素訣辭,可以凌虛。三五順行,與靈同車。寅申己亥,可禳飛災。紫度炎光,內視反聽。神辭通達,六甲收攝。地司游天,踐地,與真。不疑夫此十二事者,上帝封于元景之臺,子其秘慎之焉!”
王母曰:“此皆太靈群文,并三天太上所撰,或三皇天真所造校定,或九天文母真人赤童所出。此輩書符,藏藏本有之字,依《廣記》刪。于紫陵之臺,隱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韞以蘭簡《廣記》:繭。之帛,約以北《廣記》:紫。?之素,印以太帝之璽。諸名真貴靈下游山川,看林岫以眇視,察有心之學夫。或告之以道德,或傳之以天符。諸學道未成者,受此書文,聽四十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十年可頓授二人。得道者,四百年授一人,無其人,八百年并授二人。得仙者,四千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千年可頓授二人。得真者,四萬年授一人,如無其人,八萬年頓授二人。升太上者,四十萬年授一人。傳非其人,是為泄天道,可授而《廣記》:得其人。不傳,是為閉《廣記》:蔽。下同。天寶。
不計限而妄授者,是為輕天老。受而不敬,是為慢天藻。泄、閉、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泄之《廣記》無。者身死《廣記》有于字。道路,受土《廣記》:上。刑而骸裂。閉則目盲耳聾于來生,《廣記》:世。命凋枉而卒歿。輕則鐘禍于父母,詣玄都而考罰;慢則暴終而墮惡道,生棄疾于后世。復有愈茲罪者,則宗斷而族滅。同道謂之天親,同心謂之地愛。為道者當相親授,共均榮辱,營守真一,珍惜精液,恭養和氣,氣全神歸,心齊靈會。如其不爾,天降爾癘,此皆道之科禁,今故《廣記》:故以。相誡,不可不慎!然此法宜傳,但當以年限齊之爾。若便有其人,不必須限訖而授之也。汝欲授《五岳真形》者,董仲舒似其人也。欲行六甲靈飛左右之符者,可傳李少君。此二人,得道者也。”
王母又命侍女宋靈賓更取一圖與帝,靈賓探懷中得一卷,盛以云錦之囊,形書精明,俱如向巾器中者。王母起立,手以付帝。又祝曰:“天高地卑,五岳鎮形。元津激氣,滄澤元精。天回九道,六和長平。太上八會,飛天之成。真仙節信,由茲通靈。泄墜滅腐,寶歸長生。徹其慎之,敢告劉生!”祝畢,授帝。帝拜稽首,王母曰:“夫始學道符者,宜別祭五岳諸仙真靈潔齋而佩之。今亦以六甲雜事須用節度相與,可明依案之也。若女遂克明正身,反惡修善,后三年七月,后原作復,依《類說》改。更來告女要道也?!表汈?,殿南朱雀窗中,忽有一人來窺看仙官。帝驚問:“何人?”王母曰:“女不識此人耶?是女侍郎東方朔,是我鄰家小兒也。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此桃。此子昔為太上仙官,太上四字依《類說》補。令到方丈山此字依《類說》補。助三天司命收錄仙家。朔到方丈,但務山水游戲,了不共營和氣,擅弄雷電,激波揚風,風雨失時,陰陽錯迕。致令蛟鯨陸行,山崩境壞,海水暴竭,黃鳥宿淵。妨農蕓田,沉湎玉酒,失部御之和,虧奉命之科。于是九源丈人乃言之于太上,太上遂謫斥,使在人間,去太清之朝,令處臭濁之鄉。近金華山二仙人及九疑君,比為陳乞,以行原之?!庇谑堑勰酥贩鞘浪字揭?。
時酒酣周宴,言請粗畢,上元夫人自彈云林之璈,鳴弦駭調,清音靈朗,玄風四發,乃歌《步元》之曲,辭曰:
昔涉元真道,騰步登太霞。負笈造天關,借問太上家。
忽過紫微垣,真人列如麻。綠景清飆起,云蓋映朱葩。
蘭宮敞琳闕,碧空啟璚沙。丹臺結空構,暐暐生光華。
飛鳳踶甍峙,燭龍倚委蛇。玉胎來絳芝,九色紛相拿。
挹景練仙骸,萬劫方童牙。誰言壽有終,扶桑不為查。
王母又命侍女田四飛《廣記》:非。答歌曰:
晟登太霞宮,挹此八玉蘭。夕入玄元闕,采蕊掇瑯玕。
濯足匏瓜河,織女立津盤。吐納挹景云,味之當一餐。
紫微何濟濟,璚輪復朱丹。朝發汗漫府,暮宿句陳垣。
去去道不同,且如體所安。二儀設猶存,奚疑億萬椿。
莫與世人說,行尸言此難。
歌畢,因告武帝仙官從者姓名,及冠帶執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至明旦,王母別去。上元夫人謂帝曰:“夫李少君者,專念精進,理妙微密,必得道矣。其似未有六甲靈飛之文,女當可以示之。”帝曰:“諾。”于是夫人與王母同乘而去。臨發,人馬龍虎,威儀此二字《廣記》作導從音樂四字。如初來時。云氣勃蔚,《廣記》:云彩郁勃。盡為香氣。極望西南,良久乃絕。
于是帝既見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亦有欲去世計數矣,而**恣性,殺伐不休。兆人怨于勞役,死者怨于無辜。其年作甘泉宮、通天臺,長安蜚廉館。朝鮮王攻遼東,都尉乃募天下死罪擊朝鮮。八月,甘泉宮內生芝草九莖,詔曰:“甘泉宮中產芝,九莖聯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朕宏休。其大赦天下?!辟n云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
至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人。至元封四年,又行幸雍祠五畤。至元封五年,行內守?!稘h書》作南巡守。至于盛唐,祠虞舜于九疑,登灊山、天柱山。春三月,還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諸侯王。元封六年,行幸回中,作首山宮。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又先以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于武帝,王母授帝《五岳真形圖》、《靈光生經》,上元夫人授六甲靈飛招真十二事。王母及上元夫人見帝之日,多所稱說,或延年之訣,致神靈之法,或乘虛之數,步元之術,諸要妙辭。帝乃自撰《廣記》有集字。為一卷,及所授《真形》《經書》六甲靈飛之事。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為軸,紫錦為幃囊,安著柏梁臺上,數自齋戒整衣服親詣朝拜,燒香盥漱,然后執省之焉。
帝自受書已來,出入六年,意旨自暢,《廣記》:清暢。高韻自許,藏本有云字,依《廣記》刪。以為神真見降,必當度世,《類說》當作獲。強悍氣力,不修至誡。《廣記》:德。乃《廣記》:更。興起臺館,勞弊百姓,《廣記》:萬民??託⒔底洌稄V記》:坑降殺服。遠征夷狄,路盈怨嘆,流血皋《廣記》:膏。城。每事不從王母之深言,上元夫人之妙誡,二真遂不復來也。藏本二真作王母,依《類說》改。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藏本:乙丑。依《廣記》改。與《漢書?武帝紀》合。天火燒柏梁臺。于是《真形圖》、六甲五帝四字依《類說》補。《靈飛經》錄十二事、《靈光生經》生字依《類說》補。及自撰所受自靈飛經至此十五字,藏本并脫去,依《廣記》補。者,凡四卷共函燒失。
《廣記》:作并函并失?!额愓f》作并燒失不存。王母當藏本:嘗。依《廣記》改。以《廣記》:知。武帝不能從訓,故以火災之耳。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元封三年七月齋戒,以《五岳真形圖》授董仲舒登受;帝又承上元夫人言,以元封四年七月齋戒,以五帝六甲靈飛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寫受,此書得傳行于世者,先傳此二君以存矣。帝既失書,悔不行德,自知道喪。其后東方朔一旦乘云龍飛去,同時眾人見從西北上冉冉,二字藏本作一再字,依《廣記》改。仰望良久,二字依《廣記》補。大霧覆之,不知所在,《廣記》:適。帝愈懊惱?!额愓f》惱作恨。其年禪蒿里,祠后土,東臨渤海,望祠蓬萊,仰天自誓,重要靈應,而終無感。春,還受計于甘泉,二月,起建章宮。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數用五,定官名、協律呂,此本王母意也。至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以太初三年正月行幸,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以太初四年起明光宮,改號天漢。元年正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至天漢二年春,行幸東海,還,幸回中。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祠明堂。至太始三年五月,行幸東海,山稱萬歲。冬,賜行所道戶錢五千余,鰥寡孤獨者,人帛一匹。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祠西王母,求靈應。征和四年春,行幸東萊,臨大海,清齋,祀王母、上元夫人求應亦不得。還,行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改號后元。元三正月,行幸甘泉宮,郊泰畤。秋七月,地震。涌泉。二年春,朝諸侯王于甘泉宮,賜宗室。二月,帝疾,行幸盩厔《廣記》有西憩二字。五柞宮。丁卯,帝崩,入殯未央《廣記》有宮字。前殿。
三月,葬茂陵。山陵之夕,帝棺自動而有聲,聞宮外,如此數過。
《廣記》:遍。又有芳香之氣異常。陵畢,于是墳埏間大霧,門《廣記》有柱字。壞。霧經一月許日。帝冢中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甚愛之,故入梓宮中。其后四年,有人于扶風市中買得此二物。帝時左右侍人,有識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自此是西胡康渠王至此,藏本但云此二物是帝所蓄用者,忽出在世間,人見其志云云,與《廣記》文異。蓋二書互有刪改,遂令彼此參差,難于歸并。以《廣記》所引文較詳,故從之。告之有司,《廣記》:因認以告。有司詰辭,《廣記》:之。買者,乃商人也。從關外來詣郿市,《廣記》有其日二字。見一人于北車巷《廣記》有中字。賣此二物,責素《廣記》:青布。三十匹,錢九萬,即售之。度實不知賣箱杖主名,昨來洛市,因見詰此二物,事實如辭。《廣記》:此。有司以聞,二物簿入官,遺商人勿問?!稄V記》:商人放還,詔以二物付太廟。文與藏本異。帝未崩時,先詔以雜書四十余卷,《廣記》:又帝崩時遺詔以雜經三十余卷。常所讀玩者,使隨身斂于棺內。
至元康藏本:延康?!稄V記》:建康。并東漢時年號,去武帝遠矣?!毒暵浴纷髟担诵勰晏栆?,今從之。二年,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采藥,于巖室中得所葬之書,盛以金箱,書卷后題東觀臣姓名,記書月日,武帝時也。河東太守張純,以經箱奏進。《緯略》引作張純以箱及書奏上之。帝問自武帝時也至此十七字,藏本并脫去,依《廣記》補。武帝時《廣記》有左右二字。侍臣,有典書《廣記》有中字。郎冉登,見書《廣記》:經。下同。及箱,流涕《廣記》有對字。曰:“此是孝武皇帝殯斂時物也。臣當時藏本:時料。依《廣記》改。以著棺中,《廣記》:梓宮中。不知何緣得出耳?!毙鄞髳砣惑@愕,以書交付武帝廟中。其茂陵安完如故,而書箱玉杖忽出地外;又物尚鮮盛,無點污也。見之者亦甚惑,不能名之矣。按《九郁《廣記》:都。龍真經》云:得仙之下者,皆先死。過太陰中,煉尸骸,度地戶,然后乃得尸解去耳。按武帝箱杖雜書,先并隨身入槨,乃從無間忽然顯出,貨杖于市,書見山室,自非神變幽妙,孰有《廣記》:能。如此者乎?明武帝之死,尚未可知應運靈化。此下應有脫文。又王莽篡位到地皇二年,莽使通祭漢家諸陵,言符瑞之意,使者到茂陵,聞地中大噫咤而長嘆者四,使者悚怖以聞莽。莽曰:“武帝當恨吾祠祭之晚耳?!庇痔馗酪蕴?。
所葬書目:
《老子經》二卷。
《太上紫文》十三卷。
《靈蹻經》六卷。
《太素中胎經》六卷。
《天柱經》九卷。
《六龍步元文》七卷。
《馬皇受真術》四卷。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