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兒子
很多人愿意當“老子”,更多人愿意當“孫子”。沒有人愿意做“兒子”。
但人人都想有“兒子”。于是,有人在“夢子”,有人在“裝子”,也有人去四方“尋子”上下“摸子”,得“恐子”癥的人也很多。
幾千年的中國就缺一個真正的“兒子”!
我來吧。我一頭挑著“老子”,一頭掛上“孫子”。做一個敢做又敢當的“支點”。
“支點”,原來是個“兒子”啊!
“兒子”就是要擔當啊!
本自傳體博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展懷中美丑,亮心底公私直白人長短,素描世原委
而且博主認為:
天平地平君子以自強自息厚德無物
而且: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為無奈
而且:做事,不犯錯能贏。做人,不犯錯會輸。
既能又該還想
兒子,最大的責任是盡孝。為名為利者常用“忠孝不能兩全”來粉飾自己的不孝之舉。
做老子很威風,做孫子很乖巧,做兒子上要盡孝下要盡責,很累又出力不討好。
“兒子”,一個實踐性很強又寓意深刻的代名詞。
你既能又該做,卻一會兒當老子又一會兒當孫子,就是不想做兒子。
既能又該還想,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三維成體。
部分世界
世界是什么?是一個包袱,是我的一部分。
如果不把世界當做我的一部分,我就沒有世界。
如果把我當做世界的一部分,我就沒有了。
因此,我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等于世界。
家庭用具
小學一年級是在老家上的,有一篇課文至今記憶猶新:
鍋碗瓢盆勺筷鏟
炊箸風箱水舀壇
暖瓶笊籬杯盤碟
搪瓷面盆缸壺罐
墩臼碾磨桶鉤擔
桌椅凳櫥床箱柜
衣褲被褥襪鞋帽
家庭用具樣樣全
多虧黨的好領導
工農家家換新貌
小時大事
一
奶奶領我到老家小學校長面前,她問了東西讓我指了指算是入學考試。接下來就從家里搬上高方凳,拿上沒有邊框的缺角石板,買上幾只石筆,成為每日上“書房”的學生了。
學校在村的東南方,東邊是河崖,南邊是莊稼地,學校的四周只有一面墻,北面被校舍隔斷,西面的墻上有一開口處算是學校的大門,其實也沒有門。還好,我沒有遇上各年級混搭在一起上課的情況。
教室里沒有課桌,只有學生從家里搬來各種式樣的高方凳。東西兩塊黑板不太黑又因墻皮脫落而殘缺不全。
一日上午語文課后我聽說下節課是畫畫,高興著叫唱: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那個投入以至于教畫畫的老師來了全班的同學都不吵了我還在叫唱。
這個小時候的大事件不僅我記憶猶新,就連現在的老同學玩笑時,第一句叫唱還是: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
二
河崖是早年間人工修筑的,一層沙壩一層黃土。上面可以行走而壩體則變得如搓板一樣。
奶奶與鄰居在河邊洗衣閑聊。衣服浸濕后擺在青石上,再抹上一種叫“甘子泥”的“肥皂”,它不起沫淺灰色卻很環保也能把衣服洗得很干凈。當然,那年代天藍水清地凈人更純也無需強力去污劑。
我在來回爬河崖玩,一抬頭猛然看見了在遠處的玩伴小蓮,就后退著傻叫起來:蓮蓮,蓮蓮。一失足,一會兒,就滾下河崖躺在河邊嚇了奶奶一大跳,還好,無大礙。而裸在外面的皮膚卻被搓了一遍。
三
農村學校的暑假很短。蟬聲正旺正濃之時就開學了。但不知為何,我們的午睡要在學校里完成。記得當時抱件蓑衣鋪在教室里午睡,但多是睡不著的。老師一走,同學們就鬧起來。有時我抱來一個生產隊里分的大脆瓜與伙伴分著吃。那脆瓜特別大,差不多碗口粗二尺長,皮脆汁甜,若把瓜瓤摳出來,拿刀切成薄片或絲再加點香油咸鹽酸醋醬油大蒜就是降溫解暑又解饞的可口菜。但自回城以后至今再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的脆瓜,更別說吃一口了。
四
最早與金錢有親密接觸的事發生在在老家的日子。
那是在冬天,可能是總看見奶奶從這個柜子里拿錢的緣故。我便試著也拿了一次,而且一次得手。
西屋大炕的對面有一個柜子,不是現在柜子的摸樣。首先它有四條腿,面子上放些暖壺罐子油燈小盒之類的雜物。面子下有一個大的封閉空間可以裝很多東西,前面有一塊可以活動的木板算是個門,木板的一頭可以插進邊框的槽里,一枚釘子穿一木條別住木板的另一頭就算是鎖上了。里面多是用不著的東西,但奶奶的全部家當也在里面放著。我很自然地從里面找出一張大團結,沒有買什么也沒去合作社,就是拿著玩拿著顯擺。不知是誰看見了并告知了奶奶,一張大團結在一個不知事的孩子手里可是大事件。記得奶奶叫過我來小聲哄我,我就拿出來了,當時不知道此事有多嚴重,還好沒有丟。
奶奶沒有責怪我,爺爺說,胡大殃,這孩子,作天業。
五
我把計劃經濟稱為“秩序經濟”,而把市場經濟稱為“經濟動亂”。
在秩序經濟年代,有城鄉差別。盡管這個差別很可笑但的確讓農民很羨慕,因此,奶奶因有一窩子在城里當工人的后輩而在老家生活的蠻好。
某夏天的一個上午,急匆匆來我家一位女人,她是老家前街一戶的閨女,方臉長辮齒白唇紅鼻巧眉輕腮潤眼杏煞是好看。她與奶奶小聲回答,意思是問一問家里有沒有現成的肉先借塊用一下。因為,她聲音更小了,來她家與她相親的青年中午要在她家吃飯,因此就直接過來了。但那天奶奶家恰巧沒有肉,沒有借成。
我現在還記得她著急又無奈又好看的樣子,又總是惋惜地想:奶奶為何當天沒有準備下一塊肉呢?
四歲左右
爸爸媽媽都有工作,還有兩個哥哥。
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有兩件事很親切。
一是村里有一條大路,老槐樹和合作社就在大路上。但平時無事,是不經常去的。最特別的是如果聽到汽車的喇叭聲,會一溜煙地緊竄勁竄向著大路向著喇叭聲的方向。當上氣不接下氣的我竄到位,經常是弄一身塵土才可能看看車屁股。回來卻還得意著說:我看見大汽車了。
再一件事就是盼著媽媽來看我。母親每次都是走著來,看我一眼又要急著回去。我哪兒讓啊,沒辦法,母親要走時奶奶總要想個辦法把我哄出去。
平時,總是算著哪天媽媽該來,就獨自坐在街門的檻上想啊想啊~~
母親離開我快五年了,現在是除夕,大年夜。我在我的博客上想啊想啊,~~
八歲之前
八歲之前幾乎沒有在城里的記憶。
四歲之前幾乎是輕氣不升濁氣不降天地未分一片混沌之象。
五六歲在老家的樂趣還有:一是可以在夏日里盡情裸奔。裸奔著串門,裸奔著藏迷,裸奔著逮蛐蛐,裸奔著捉知了,裸奔著下河洗澡下灣摸魚。也可以裸站著與小蓮玩耍,裸爬上草垛上打滾,裸蹲著聽大人講古,裸坐著吃好吃的,裸躺著數夏夜空中的星星。二是可以在過年時穿新衣穿新鞋吃餃子吃炸肉放鞭炮放爆仗拜大年拜親戚媽領著媽抱著也能哭也有笑跟大人跟玩伴過初一過初五人回了我還在。
如果有機會跟著家人進城看望我大姑當然也是樂事一件。
大姑的家在城東。我有六個表姐一個表哥。
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每次去大姑家總能吃大白饅頭。后來總算想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了:大姑家有六個女孩,女孩家飯量小,但供應糧卻與男孩一樣多。這大概其算一件八歲之前在城里的趣事。
學前記疑
老家有爺爺和奶奶,城里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兩哥哥。兩個家相距十里路,現在早已變為城鄉結合部了,但那時卻是一個遙遠。不必說每次都是步行回老家,也不必說每次回老家都要兩三個兄弟結伴而行,單是年底全家一起回老家過年的過程就是一個童話。
很久以前,我記憶的冬天經常下雪,而且一冬不化。特別是老家,厚厚的雪終是積在路的兩邊,中間一條人工小道。那年月的人不著急,就怕還沒過年這雪早化了。
當爸爸媽媽備好年貨(豬頭是最重要的),放了假,基本上就到年底了。我們全家就踏上回老家的路了,借一輛“二把手”獨輪車,一邊是年貨一邊是我,有時為了平衡還要加一塊石頭。父親雙襻搭肩雙手握把雙腳輪轉雙眼探路雙耳聞聲雙孔吐龍。母親一手拎包一手老二一言不發一路緊跟。大哥是長子卻在車的斜前方拉偏繩,他一直是跌跌撞撞,跟頭把式像個逃犯似地向前沖,就怕慢了被父親的車壓上被大家追上。這個時候多是在下大雪,而且西北風狂吹,老家又在城北。全家人頂風冒雪唱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大有風雪回歸之豪情壯志。我坐在車上外面包裹上大衣或是棉被卻還是凍得發抖,一路無聲的我望著漫天飛雪看著雪人樣的家人想的是爺爺買了多少鞭炮還是先想想如何才能多吃一口肉但我知道無論如何我是搶不過二位“兇長”的因此還是先跟媽媽親親吧。
奶奶總是在村頭接著我們。到家后,先打掃每個人身上的雪,有問寒暖,最后才把年貨和我一起卸下來。年貨進倉房,我被抱上炕頭。大半天之后我才有了活力,而且胃口大開。
人財主
因為三代獨身,獨斷了根。因此,
父親的老爺是過繼的。因此,
父親的老爺過世時,我的老爺求高人在村西尋龍點穴找到一塊風水寶地為其父下葬,高人說:自此下一丈,旺人。下兩丈,出人物。老爺因是獨苗,便不多求,道:有人就好,有人就好。
我的老爺有三個兒子。我爺爺排行老三,因在村里輩分高,人稱三爺。
大爺爺育有四子,二爺爺生有五子,我爺爺三龍撐腰。因戰亂,饑荒,乏醫年代,有三個未成年夭折。我父親大排行老九,人稱九叔。自此,我家在村里便有了一個別稱:人財主。
俗話說,有人就有財。爺爺是地道的農民。據說,爺爺的財來自于嫁女兒的彩禮。奶奶說:當時的彩禮是一袋袁大頭。爺爺用這些錢置了幾畝地,房前的菜園子,房后的大場院。本想過幾年有錢再翻蓋老屋,可還沒等過上好日子就解放了。土地歸了公,場院成了生產隊,菜園子成了他人的宅基地。因此,
爺爺經常對我說:這塊地是咱的,這場院也是咱的,這菜園子是咱的自留地。因此,
爺爺更希望能為我在老家娶一房孫媳婦,也好占一塊宅基地。
爺爺看人家蓋屋,大概心中很難受。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